栏目导航
米邦沱日机炸弹爆炸点遗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 米邦沱日机炸弹爆炸点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通泰门社区3组上沙嘴,处在长江边。1938年到1943年,日军对中国战时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史称“重庆大轰炸”。这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取消了前线与后方、交战人员与和平居民界线的“无区别轰炸”。在长达五年的“重庆大轰炸”中日机同时对近郊县城进行了轰炸,其中就对江津进行了轰炸,但因目标不明确几枚炸弹纷纷丢落长江中,据当时目击者称爆炸形成几米高的水柱,其中有一枚落入沙滩未爆炸,现存放于我区文物管理所内。此遗址是日本侵略者残酷侵华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夏坝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旧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夏坝镇鸭江村小鱼梁,座东朝西,北偏东10度,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綦河自东拐了一个大湾向西流去。1937年,日军侵华,东南亚一些国家相继挑起排华事件,故许多国家的侨胞河港澳同胞将其子女送回国求学。1941年教育部批准建立国立第二华侨中学接送这些子女,1946年9月国立第二华侨中学迁至海南,此地仍做办学之地,现为江津区继侨小学办学之地。该旧址原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现仅存高中部,旧址为土木石结构,悬山式顶。此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研究江津乃至我国抗战时期的教育状况,尤其是江津在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时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对研究江津乡村建筑及中西建筑的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白沙第四中山中学中学班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白沙第四中山中学旧址 第四中山中学班旧址位于白沙镇石坝街黄泥湾,建于抗战时期,坐东朝西,北偏东66度,面积420平方米。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借用始建于清末的养正小学校舍开办第四中山中学班,负责招收战区流亡女生,单设初中,班主任为刘汉良,1941年夏,并入国立十七中,为其女子初中分校。解放后,此地停止办学,部分分给当地民众,部分为国有。此旧址,土木石结构,为单体建筑,面阔37.7米,进深8.7米,通高5.9米。卞家院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对研究重庆战时陪都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邓少琴墓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邓少琴墓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村,建于1990年,坐北朝南,北偏西20度,面积90平方米。邓少琴,巴蜀史一代宗师,1897年4月8日出生于白沙,与吴芳吉、张采芹并称“聚奎三杰”。“九一八”之后,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文章。其后,他先后在南充、遂宁、合川一带主持救济工作,或白沙主持复兴工作,在青城山、峨嵋山考察旅游条件,沿长江三峡和嘉陵江上游考察航运情况。1943年冬,开始潜心研究四川史地。解放后,参加西南博物院筹建,主持日常工作,1990年1月16日病逝于重庆,11月1日归葬于黑石山。此墓墓冢呈梯形,上底长2.08米,下底长为3.06米,梯形高5.1米,墓冢通高12.7米。墓冢墓周围嵌有条石,墓冢西边中央有刻有墓志石碑一块。墓冢前0.36处立有方向墓碑一通,宽2.4米,高14.9米,镌刻行楷“巴蜀史学家邓少琴先生之墓。”此墓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这对研究邓少琴其人、巴蜀文化发展史,特别是研究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时期的史学、旅游业等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鹤年堂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鹤年堂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黑石山村,建于1928年,坐东朝西,北偏东10度,面积1581平方米。堂外左侧有一三面形石碑,堂的南方20处有一古建筑川主庙,周围参天大树环抱。外观仿日式建筑,内结构仿罗马歌剧院建筑,作为当时聚奎中学的大礼堂使用,号称川东第一大礼堂。抗战期间,文幼章、陈独秀、冯玉祥等许多名人都曾在此登台讲学或演讲,宣传抗战。鹤年堂为土木砖石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19.96米,进深9间36.83米,堂高12.98米,西为门厅,东为休息厅,中七间为礼堂,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大厅,上层为参会者听讲之用,室内结构分两大部分,西端一间为门厅,两侧设小门进入大厅。大厅西端有一仿歌剧院的舞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南京内学院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南京内学院旧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办事处东门社区2组(原东门公园内),修建于1938年,座西南朝东北,面积638平方米。该学院于1922年在南京创办,为躲避战乱的威胁,于1938年迁到江津。由邓蟾秋捐资买来地基,佛学社协助修建,翌年欧阳竟无在江津刻经讲学,设毗昙、戒律、瑜伽、般若、涅磐五科,常指导江津佛学研究工作,把“抗战到底,保家卫国”、“杀鬼子不犯杀戒”贯穿讲经中。该建筑为土木石结构房屋,悬山式屋顶,长26米,宽22米,通高5.8米。该住址是抗日战争的一个见证,是日本残酷侵华铁的证据,是江津一个极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夏仲实公馆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夏公馆(又称“德庐”)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中兴路152号,建于1929年,坐南朝北,北偏东33°,面积1953平方米。该馆始建于1929年,文革以来长期成为白沙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办公用址,现被企业家甘游购买,闲置。夏公馆,土木石结构,复四合院布局,硬山式屋顶,圆穹式封火墙,由上下厅、天井及两侧厢房西小院组成。上厅面阔4间27.4米,进深7.62米,通高6米。夏仲实不仅在抗日战场上屡获战功,还积极办教育、办电厂等,夏仲实还曾在此举办私人宴会宴请冯玉祥等名人,积极宣传抗战募捐,为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夏公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研究夏仲实其人和重庆作为抗战陪都时候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吴芳吉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图书
描述:吴芳吉(1896—1932),江津白沙人,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教育家,2003年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 吴芳吉年幼时就居于聚奎小学,曾说:“江津聚奎小学,为某儿时肄业之地,山川之胜,甲于全蜀学校。某之诗,得诱启最多。”1910年,14岁的吴芳吉以出类拔萃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现在的清华大学)。 在新文化运动中,吴芳吉赞成诗歌要变革,古今融合创出“白屋诗体”。 1919 年吴芳吉发表《婉容词》和《两父女》,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 吴芳吉短暂一生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歌,全面深刻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的社会现实。 吴芳吉投身教育,曾执教的湖南长沙明德中学,西北大学,成都大学。1929年,吴芳吉参与创办了重庆大学。他立下的“办学宗旨”现在任然肃立在重大校园。1931年,吴芳吉回到家乡接任江津中学校长。 1932年吴芳吉辞世后,就安葬在聚奎中学九曲池畔。
白沙新运纺织厂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白沙新运纺织厂旧址位于重庆江津白沙镇麻柳湾社区马项垭,建于1939年,坐西朝东,北偏东5°,面积2788平方米。旧址为1937年宋美龄为解决来川抗属的生活问题筹建,厂名为“新运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新运纺织厂”, 厂区定为新运村。1939年8月动工,1940年秋投入生产。1945年后松溉纺织试验区并入新运纺织厂。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改为公营新运纺织厂,后一直是国有企业,破产后变卖给私有企业经营直到现在。旧址原建筑结构,为土木瓦盖平房20幢,计3639平方米、夹壁墙草盖平房3幢,2064平方米,合计建成草瓦房屋23幢,总面积为6000平方米。后因厂房改建,火灾等原因旧址现存2幢,为厂房、办公室。旧址倚势建为单坡屋面,墙面为竖夯土切成,厂方呈长方形长24.8米,宽20.4米。通高7.2米。此旧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对研究江津乃至我国抗战时期的纺织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1944年3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在白沙募捐时,也曾到新运纺织厂视察题词,并在该厂募捐到三万四千元抗战经费,直接支援了抗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陆军医院旧址
作者:暂无 日期:2018-05-21 文献类型 :画作
描述:第二陆军医院旧址位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公园路社区朱家洋楼,建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坐东南向西北,面积1350平方米。民国二十八年,陆军第十六后方医院迁至白沙,院长戴筱农。民国三十二年改称“第二陆军医院“,院长荣元禧。 第二陆军医院本部设在朱家洋楼,并在学堂咀,心子山、万家山设有三个医疗病区。该建筑大门前有半圆形平台(俗称月亮坝),大门上两角有石雕的狮子,门顶上有八卦的图案,整个建筑分后厅,前厅和左右厢房,为中西结合式建筑。该建筑在抗战时期用来安置难民和流亡的学生,解放以后为江津县法院的办公地点。该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Rss订阅